我从话剧舞台转入上海电影译制厂从事配音工作已有四十来年。回顾四十年的艺术生涯,从中我深深体悟到两点:译制片是中国观众了解世界的窗口,我们所从事的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工作,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一工作,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其次,我以为配音工作同样也是艺术创作,它有着自身的艺术规律和表现形式。目前,随着国外电影、电视片的大量输入,参加配音工作的人员日益增多,为提高配音工作的质量,我觉得有必要对此开展一些艺术总结和理论探讨的工作。所以我想就自己四十多年来的配音工作经验,作些粗浅的总结,就正于文艺界的同行并供青年同志参考。
演员的素质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配音演员,我以为需具备以下的几种能力和素质。
1.理解力。由于地域、民族的差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的不同,再加上导演不同的创作个性和演员不同的表演风格,一部外国影片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很可能由一种文化上的隔膜而导致理解上的困难。而配音演员就必须依靠自身的知识和艺术经验的积累,凭借良好的领悟能力,去完整深刻地把握原片,理解角色,在此基础上去寻求相应的表达方式。
2.表现力。译制片配音是一门受原片严格制约的运用声音语言进行再创作的艺术。正如做任何工作都需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一样,一个称职的配音演员理应具备较为纯熟的语言技巧——表现力。
艺术的最高技巧应该是无技巧,艺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忘(无)我境界,对于配音艺术来说,也同样如此。一个配音演员最成功的表演就是与角色高度融合,使观众感到是角色在说话,而不是演员在说话。要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演员除了必须有一口纯正流利的语言之外,还应有敏锐的艺术感觉,善于发现和把握角色的语言特征与独特韵味,在台词的点送、潜台词的处理以及声音的运用等方面掌握多种表演技巧。唯如此,配音演员在面对一个个各不相同的角色时,才能做到“得心应口”地去表现他们。
3.适应力。即使在实录前配音演员作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也难免有疏漏之处或理解上的不当,所以一旦进入实录阶段,面对连续反复放映的原片,配音演员常会产生即兴的灵感,或对影片、角色有一种新的理解,新的发现,这时,配音演员必须善于捕捉这一良机,寻求更妥贴更完美的表现形式。
有时,在实录过程中,导演也会根据戏的总体要求。纠正甚至要求改变演员原先所要采用的表现方式。这就需要演员及时作出反应,去适应和完成导演的要求。
要想完美地体现角色,配音演员一方面要作大量细致的案头工作,这为将来实录时的“即兴”的适应和发挥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又不要将角色的感情分寸和表达方式过于定型,这会束缚实录阶段“即兴”的创造性发挥。
4.节奏感。原片对配音演员的最大制约之一就是人物的语言节奏,也即口型问题。若口型不准,连起码的还原效果都未能达到,遑论其他?所以,准确地掌握节奏我以为这是配音演员最基本的素质和技能。
配音演员的节奏感表现在掌握角色的语言节奏和内心节奏两个方面。掌握角色的语言节奏并非十分困难。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一般来说,配音演员均能掌握这一技巧。但要掌握人物的内心节奏要准确体现人物的性格、心理、气质和神韵,那就不能简单地靠运用外在的语言技巧来解决了。那就必须从深入分析和理解角色着手,对原片演员的台词处理进行细致的揣摸,对其台词表演中的声调起伏、节奏快慢、重音点送、语言习惯特点等诸方面以及其所处特定的场景、交流对象等等因素进行仔细的推敲研究,找出角色每一句台词背后潜在的心理依据。
唯有如此,配音演员的表演才能做到与角色的语言节奏和内心节奏完全一致,唯有如此,才真正称得上配音艺术的佳作。
5,分寸感。语言是一种极微妙的东西,声调语气的轻微变化,重音的稍稍移动,能使同一句话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含义。所以对于以语言为唯一表演手段的配音演员来说,掌握语言分寸感极为重要。
常有这样的情况,配音演员的某句台词说得“轻了”,你会觉得戏“弱了”,说得“重了”,你会觉得“过了”。这就是配音演员的表演分寸感把握不准确的缘故。
配音演员应该自始至终根据角色的需要和可能,适度地掌握人物应有的分寸感。当然分寸感的养成和掌握,要靠配音演员的刻苦努力和长期积累,认真执着地求索。
要重视“第一次看片”
外国片在译制前,译制组的同志总要从头至尾完整地看一遍,我与我的同事们都极为重视这“第一次看片”。因为,只有在这次看片时,我们配音演员才是处于观众的位置,可对影片的题旨、情节、人物关系的设置、风格样式以及演员的表演特点等等有一个全面的综合的了解,此后配音演员就往往更关注于自己所担负的角色的表演,而不可能更多地分心于其他。
配音艺术的宗旨是“还其本来面目”。配音演员通过“第一次看片”,将这“本来面目”牢记心中,以此为蓝本和创作依据,并以此作为译制片完成后衡量还原程度的参照。所以我认为,配音演员必须重视“第一次看片”,珍视“第一印象”。
性格化探索
记得,早在五十年代初,老厂长陈叙一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上天入地,紧随不舍,拐弯抹角,亦步亦趋”的创作要求,也就是说,配音演员所塑造的诉诸于听觉的人物形象,要同原片中视觉的人物形象融合为一。
在配音艺术领域里,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有的配音演员具有强烈的表演个性,在他担负的任何角色中都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配音演员本人的印记。有的配音演员掌握了某种类型角色的表演方法,并由此而获得了成功,以后便用同一种方法、韵昧去炮制不同类型的人物,造成千人一腔的雷同感。
配音演员应该将性格化地塑造角色视为自己毕生追求的艺术至境。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各有其貌各有其独特性格的,银幕上的人物形象也是如此。大学教授和码头工人的谈吐应该有所不同,总统夫人和街头妓女的气质也必然两样,纵然是同一演员所扮演的两个特征相近的角色,也自会有其细微的差异。作为配音演员,应该善于把握角色所独有的特征,努力运用声音语言塑造好茫茫人海中的“这一个”。
诚然,译制片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是由翻译、导演、配音演员、录音师等通力协作完成的。这次蒙《中国电影年鉴》赐予篇幅,在此,我仅从配音演员的角度谈谈个人的看法,雪泥鸿爪,难免挂一漏万。我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的配音演员,出于一种责任感,愿以此引起同行们对译制片配音艺术进行理论上探讨的兴趣,以促进我国译制片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作者:毕克
上一篇文章:配音的语言技巧
下一篇文章:诗歌朗诵的技巧 |